實驗者:
菲利普·金巴多,獲得心理學、社會學、人類學和哲學學位,曾任教於耶魯大學、紐約大學、哥倫比亞大學和史丹福大學
發表過不少著作,而與本文相關的則是<路西法效應: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>
關於菲利普·津巴多教授,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曾設計了一個實驗,想要研究人在不同的情境下,「行為」和「心理」會有何改變?
對了0.0..有興趣的人可以去TED看教授的演說喔
過程:
他在大學的布告欄登廣告:「研究監獄生活的心理學實驗,急需男大學生志願者,實驗時間一到兩周,每天十五美元。」結果來了七十多位志願者,研究團隊挑了二十四名學生,隨機分成一半演囚犯,一半演獄警。學生被放在史丹佛中心廣場(Main Quad)喬丹大廳的人造監獄裡。
從24人中間隨機抽出一半,讓他們飾演監獄的看守,餘下的一半飾演囚犯。志願者們都說他們更願意飾演囚犯,部分是因為他們無法想像自己畢業後會去做看守, 但他們可以想像自己是在坐牢,並以為可以從這一經歷中學到一些東西。志願者們還被告知,如果被分派去飾演囚犯,他們可能會被剝奪公民權利,並且只能得到最 低限度的飲食和醫學護理。那些將飾演囚犯的人被告知在某個周日等在家裡。在那一天,令他們感到吃驚的是,他們被真的警察「逮捕」了,隨後被帶到史丹佛大學 心理學系地下室的模擬監獄。
一九七一年八月十四日,實驗開始。實驗前,金 巴多告訴演獄警的學生,要想像自己是真的在執行勤務,但是不可讓演囚犯的學生受到傷害。模擬的情境很逼真,扮演囚犯的學生,假裝先被警察逮捕,接著採集指 紋,蒙上眼睛,關進監獄,然後扒光衣物,搜身、去蝨、剃頭,分發囚服,得到一個號碼,戴上腳鐐,進入黑獄世界。
第一天,大家還相安無事,但「囚犯」第二天便發起了一場暴動,撕掉囚服上的編號、拒絕服從命令、取笑看守。津巴多要求看守們採取措施控制住局面,他們照著 做了。他們採取的措施包括強迫囚犯做俯臥撐、脫光他們的衣服,拿走他們的飯菜、枕頭、毯子和床、讓他們空著手清洗馬桶。最後局面完全失控
扮演獄警的學生「入戲」越來越深,而「囚犯」則他們漸漸失去耐性,起來反抗,但被暴力報復,有些變得歇斯底里,有些陷入絕望。
有五個人情況太嚴重,不得不提前退出。情況越來越瘋狂,等於已經失控,但主持研究的金巴多也「入戲」太深,他以監獄的「大家長」自居,興奮地蒐集新的狀況和變化,忘了這是一個「實驗」,而且已超過人道的界線!
在第六天,團隊中有一個人叫克里斯汀娜.馬斯拉奇(Christina Maslach)頭腦還清楚,她出來阻止實驗繼續進行,在緊要關頭叫醒了金巴多。金巴多受到當頭棒喝,提前停止實驗,才沒有發生更大的悲劇。但是演囚犯的 學生身心已經受到嚴重傷害,他們不相信抽樣是隨機的,他們堅信「獄警」是刻意挑有「虐待傾向」的人,他們甚至以為獄警身高比自己高許多,但其實兩邊的平均 身高是一樣的。
PS:這裡有較完整的過程
結論:
1.路西法效應:指在特定情境或氛圍下,思維方式、行為方式、人的性格,表現出了惡的一面,這體現了人性中的「惡」是可以人為在特定情境下,或是直接由情境造成的
金巴多教授在曾演講中指出人們在「角色扮演」上會影響的因素,特質(好/壞頻果)、情境(籃子)、系統(籃子的製作者;可指法制、政治、文化)
2.金巴多教授試圖用他的實驗解釋很多問題,包括飛行事故、人在面對惡行時的無動於衷、護士對病人的不當處置以及自殺式襲擊者和恐怖分子的行為
3.身處「處境」中,金巴多提出十守則來面對「處境的力量」,以避免失去善良、理性的自我(至於成效嘛,看他實驗中的樣子,還是得依靠其他力量,畢竟當局者迷
相關的題材
電影:死亡實驗、叛獄風雲←同取自於Mario Giordano於1999年出版的小說《黑盒》
漫畫:監獄學園(印象中是第92話,雖然只是有稍微提到一點而已